福榮融合教育推廣基金會附設福榮麵坊的故事
2018.3.8
我叫吳淑美是個大學教授,任教於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,現已退休,自1989年起至今我都在推動融合教育,讓普通及特殊生在同一個班級一起學習、一起成長。先後創立了學前、國小、國中融合班及「財團法人福榮融合教育推廣基金會」。
1990年第一屆學前融合班畢業的孩子至今已是34歲,就學就業對普通孩子順理成章,對特殊孩子卻是一大問題。就讀過融合班的特殊孩子多數無法獲得一份工作融入社會。 為了提供特殊生包餃子職業訓練,2006年基金會成立了「餃子實習坊」,2009年12月23日更在新竹市金山9街33號成立「福榮麵坊」,除了讓餃子有一定點販售,更希望藉由麵坊讓特殊生和人群互動,達到融合的目的。選擇開設麵坊而不是烘焙坊的理由是:麵食具有較長的上游鏈,所謂上游指的是製作麵食的材料例如麵條、水餃皮等,上游鏈越長,特殊生參與製作的機會就越多。
對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我而言,開麵店毋寧是很大的挑戰,為了讓特殊生端麵容易,麵坊以乾麵為主,湯麵為輔。研發的重責就由在科技公司擔任副總、對廚藝頗有心得的外子吳大剛擔綱,舉凡醡醬麵、麻醬麵、擔擔麵、紅油拌麵、牛肉乾拌麵、蔥燒煨麵、蘇式紅燒肉井飯都是由他研發定案,他堅持所有醬汁都要自己製作,連佐料用的的薑及蔥都是現切,麵條、牛肉、豬肉也是經過嚴選。
到福榮麵坊吃碗麵不但可親身體驗我們對食材及美味的堅持,還可嚐到特殊生親手包的水餃及餛飩。目前麵坊點餐率最高的是擔擔麵及紅油抄手,因為它們的醬汁很好吃。
吃碗麵除了解饞、還可感受融合教育的真諦、也算是對科技人研發食材的一種鼓勵、更能為特殊孩子開拓一個工作場所,天底下最划算之事莫過於到福榮麵坊吃碗麵了。